龙王沟风景区办事处
单位概况
 
公告中心 >>更多
     
当前所在位置:龙王沟风景区办事处 > 新社区、新农村

 

    新社区、新农村

 

辛勤耕耘三十载 党建引领奔小康
作者:  信息来源:龙王沟风景区办事处 发布时间:2016-10-27

辛勤耕耘三十载  党建引领奔小康

——卧龙区龙王沟风景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先进党员典型史天勤同志事迹简介

史天勤,男,现年65岁,中共党员,专科学历,1983年入党,1985年担任袁沟村支部书记至今。

走进袁沟村支部会议室,四周墙壁上各样的奖牌奖章奖状,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接:五好村党支部、示范村党支部、市级文明新村、双创平安村、平安建设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基层建设先进村、社会稳定先进村、党建工作先进基层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四联两聚活动示范点、基层建设先进个人……

这一系列的荣誉和表彰的后面,是一个村支部书记30多年的坚守与付出,是一个村支部书记30多年的执着与拼搏,是一个村支部书记30多年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和兢兢业业的忘我工作。30多年来,他以党的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带动作用,创造性地开拓出了一条以党建带动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被当地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困难时刻的贴心”人和“小康路上的领头雁”。他就是卧龙区龙王沟风景区袁沟村明星支部书记——史天勤同志。

一、信仰坚定,思想忠诚,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组织带头人。

史天勤同志自成为一名党员以来,一直是对党对组织高度忠诚,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能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共产主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特别是在1989年动乱事件发生后,其立场坚定,信仰牢固,坚决拥护中央的英明决策,并教育支部全体党员,不信谣、不传谣,坚定不移地跟着党中央走。

平时工作中,史天勤同志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与政策,事事处处以一个党员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贯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和纪律观念,从而一步步地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组织带头人。也是有了这样一位不忘初心、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组织合格带头人,该村的各项企业才蓬勃发展起来,一步步迈向了小康之路。

二、爱岗敬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工作岗位。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袁沟村之所以有今天的各项建设成就和一系列的荣誉,与史天勤同志的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密不可分。三十多年前的袁沟村到处是穷山恶水,人均只有一亩多土地,还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散不成片,零散分布在山坡和河叉地带,可想耕作有多么困难。村民住的是清一色的矮草房,吃的令人直吐酸水的“三红饭”(红薯馍、红薯干、红薯汤),路道交通更是“下雨泥巴汤”,“晴天尘土扬”;人民群众绝大多数家庭衣衫褴褛,一件衣服反复缝缝补补,老大穿了老二接着穿,大人穿了孩子穿,冬天没有棉衣棉裤过冬的人家,也不是少数,出门探亲访友,借衣服穿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说全村没有一间像样的房,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一口安全饮用的井。集体经济常年收不抵支,1985年,史天勤同志接手支部书记时,村集体欠债200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额欠款。全村没有一米电线,没有一台机械,没有一辆车子,电视电灯更是想象中的事情。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全村与外界唯一联系的通讯工具是村部一台手摇式电话机,还经常没有信号。史天勤同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马上任接任该村支部书记的。但是面对困境,他没有退缩,反而是豪情万丈,信心万倍的开始了他心中早已就有的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不过史天勤同志对当时“小康”的描绘也只是“有吃有穿有住”。即饿不着肚子,能穿上衣服,每个人有一间屋子。但史天勤同志得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不是挂在嘴上喊得震天响的口号,而是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过上好日子。

就是抱着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和朴素的愿望,史天勤同志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坚守和努力。

在今天看来,这个对“小康”的愿望要求是多么朴素,多么低级,但在当时的岁月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又是多么艰辛,多么的不易。

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首先做到的是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接任支部书记的第二天,他把家就搬到了村部。从那时到现在,他以村为家,在村部一住就是31年。31年来,他在村部充当了多重角色,既是村部书记,还是一每天的值班人员,也是大门的门卫。寒暑交替,时光飞逝,为了全村的群众,他坚守在岗位上呕心沥血,苦苦思考着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出路。多少个夜晚,当众人入眠的时刻,昏暗的油灯下他正在探索着村民摆脱贫穷的途径,万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他却带着村两委的一班人,跋山涉水,奔波在学习取经的风雨里。

 最令全村群众至今不能忘怀的是:早些年史天勤同志的儿子因车祸造成身体残疾,至今生活难以自理,加上2014年老伴在一次劳作中突发脑溢血溘然离世,一个孙子年仅四岁,还嗷嗷待哺,但是祸不单行的家庭、亲人骤逝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他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意志,他仍然象以前一样,坚持吃住在村部,毅然决然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的确,家庭的不幸,没有影响他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热情,亲人去世的打击,没有扰乱他心中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夙愿。试想,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有几人能做到这点?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的并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一辈子不间断的做好事。的确如此,像史天勤同志那样身兼多重角色,31年不间断值守在村部里,现实生活中有几人能做得到?特别是处在支部书记岗位上人,又有几人能做得像他那样执着?那样虔诚?那样地无怨无悔?

没有冠冕堂皇的口号,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史天勤同志深深的明白,作为党员干部,光说不做等于瞎说,高高在上光指挥别人干,自己不干迟早要完蛋。喊一千句口号,不如实做一件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标杆引领的效应是巨大的。为此,他常以焦裕禄为榜样,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他率先做到,凡是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他非常注重带头作用的发挥,在那缺少农业机械的年代里,为了全村群众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大冬天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光着膀子挑水抗旱浇麦,而且普通群众用2只水桶挑,他用4只水桶,两两捆在一起,一次就挑4桶,这些情景,袁沟村的群众至今还历历在目。梯田改造中,别人用小筐子挑碎石或青泥,都很吃力,而他却用两个大筐子装满挑。类似这样带头苦干、率先示范的例子不胜枚举,就这样,在他的带领下,袁沟村的集体产值很快跃居当时的小寨乡第一名,成为从那时到现在的“大哥大”。

尽管如此,但彻底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有时候还感觉工作缺少后劲,动力不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史天勤同志在继续思考着,探索着……

三、党建引领,多方联动,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开放奔小康

1991年,又一轮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华夏儿女再次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经过长期思考和摸索的史天勤同志终于找到了以前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若干和摸索中前进的袁沟村支部,也终于找到了一条带领群众奔向小康的正确道路。他们深深地明白:要想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必须深化改革开放;要想深化改革开放,必须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党要正确领导人民群众,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克难的阶段,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来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进而带领全村群众走向小康之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党的建设不但不能弱化,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史天勤同志以村组织建设为核心,以支部为龙头,开始了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作为支部带头人和群众领头雁的他,思想也与时俱进,不断解放,他清醒的认识到了今天的小康可不是过去的“有吃有穿有住”,也不是群众所简单追求的吃好穿好住好,他考虑得更深刻、更全面、更长远……

为了加强党建工作,他把别人眼中的虚活都做成了实事,他把有些人看来可有可无的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实实在在。他一贯奉行的标准是:真做、实做、做细、做好。首先他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从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到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从“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管是哪一次政治学习教育,也不管是哪一级安排的,他都扎扎实实地精心组织,认真开展,每个月的党日活动更不是走过场、玩形式,批评与自我批评也确实是让人真的红脸出汗,触及灵魂,一直到今天,袁沟村的党日活动也是景区乃至卧龙区的一张名片,这在基层支部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其次,他对村支部人员的配备也是优中选优,挑了又未挑。一是所选人员信仰坚定,宗旨意识强,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带动辐射作用大。二是配备齐全。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从无缺额,党小组长也是认真选举,发展党员更是严把质量关,把一大批优秀青年聚拢在支部周围。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他还建立健全了支部的各项工作和管理制度,又累计投入50万元精心打造了村级服务阵地和党群服务中心,如今,该村的服务阵地占地40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各种服务设施办公设施齐全,聚民心、聚人气,为党员的活动和教育提供了场地,为服务群众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条件,正引领着袁沟村的人民群众走在党所指引的道路上。加强组织建设的又一有力举措是时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在“三亮三评”的基础上,他又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实践,提出并实施了“五亮五评”,即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结果、亮进步,在评议环节增又添了“村民评监委、监委评两委”的活动,在景区甚至是卧龙区率先建立健全了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村民评监委、监委评两委的“五亮五评”工作机制,并且还不断进行革新与完善。而且评议利用党日活动的平台,更是一月开展一次,这比上级的要求提高了许多标准。

党建工作搞好了,党员思想武装好了,党员的先锋作用发挥好了,就像无数个标杆屹立在哪里,人民群众就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参照;支部建设好了,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就像是有了一个强大有力的火车头,带动着多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带动着全村2000多群众动力十足地奔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借助深化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史天勤同志带领下,经过长达30余年的奋斗,如今的袁沟村人均收入已达9800多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和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在社会事业建设中做到了各项惠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至目前,袁沟村已打成深水机井3眼,铺主管道12000,入户管道15000,日供安全饮用水150吨,可供2000人安全用水,新安装150千瓦的变压器6台,架设高压线路13000,低压线路22000,达到了标准化用电要求,电信网络进村入组,互联网光纤接入各家各户,普通群众是不出户便可网上浏览世界各地。30年来,史天勤同志陆续争得了各方专项资金300多万元,新修水泥、沥青村道12000,实现了村组互通沥青路、水泥路的目标,改变了以前人们出行困难的状况,人民群众家家户户住上了窗明几净的楼房、平房或别墅,30年前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的穷山村如今拥有汽车90余辆,平均大约每101辆,摩托车、电动车更是不用多说,很多家庭不止一辆,真是“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新的村小学完全按国家标准建设,并为所有在校生提供免费午餐,2个村级卫生所设施齐全,服务周到,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家家户户不但有吃有住有存款,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夜幕下火树银花的文化广场上,是茶余饭后翩翩起舞的群众,灯火通明的村阅览室里,是正在聚精会神阅读农业科技书籍的青年农民,人民群众说起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由衷的赞叹一个人:那就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史天勤同志。

五、因地制宜,善于创新,群策群力,大胆独创村民自治建和谐

在利用党建引领借助深化改革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与主旋律不和谐的地方。少数富起来的群众染上了赌博的不良习气。劳作之余,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搓个麻将,斗个地主,虽不是成百上千的豪赌,但是却带坏了村风民风,也有个别富起来的群众,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喜欢讲排场摆阔气,遇事大操大办,或隔三差五的聚众饮酒酗酒。以上这些做法,时不时地引起村民的一些争执、纠纷,甚至是打架斗殴,针对这种情况,史天勤同志根据山区村民居住分散、不便集中管理的实际情况,带领村支部的一班子人,深入群众,广泛调研,逐步探索出一种适合该村实际情况的社会管理模式——村民自治小单元。在该模式中,首先建立健全了“五好三员一能手”年度评选和工作运常态化运行机制,然后根据村民的居住区域,就近把为数不等的住户划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中都有年度评选的好公婆、好家庭、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作经常性标杆引领,有固定的义务调解员、义务治安员和爱心互助员,有计划的开展日常性工作,邻里之间的矛盾或纠纷,做到了小事不出单元,大事不出村组,构建了平安和谐、邻里守望的融洽关系。另外,每个小单元还有一位致富能手进行辐射带动,促进本单元的群众收入持续增加,以此不断提高本单元之内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每个单元之间还互学赶帮,团结协作,抱团发展。这样,每个单元建设好了,全村的治安管理和经济发展也随之好了起来。

通过村民自治小单元社会管理模式的建立和运作,如今的袁沟村环境优美,村风文明,人民富裕治安状况良好,同时借助目前的双创工作,更进一步提升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水平。自2009年至今,袁沟村先后获得了“文明村”“卫生先进村”“卫生先进单位”“三文明创建示范村”“市级文明新村”“双创平安村”“平安建设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四无村”“信访工作优秀党支部”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表彰。史天勤同志个人也先后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信访工作优秀党支部书记”“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社会治安管理先进工作者”,并在2014年南阳市召开的“社会治安管理与平安建设”总结大会上,代表卧龙区作先进典型发言,受到了市委书记穆为民同志的高度肯定与好评。

纵观史天勤同志31年的坚守与付出,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谋任何私利的真实写照。他是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农运精神、移民精神和卧龙精神的支部书记的楷模,他是典型的史来贺、吴金印、毕冬云式共产党员,他是新时期“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他是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共产党员的典范。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卧龙区龙王沟风景区袁沟村明星支部书记史天勤同志!

 

Copyright @2009  www.wolong.gov.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bt365体育网址   技术支持:卧龙区信息中心    南阳汉都网